危废规范化管理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本标准。
适用于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和处置(包括填埋),以及危险废物最终处置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含铅蓄电池、汞盐矿渣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要求。
本标准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货物运输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易燃性和感染性的物品。
针对化工残留危化品处置和危险废物处理等行业难题,巴洛仕集团拥有残留危化品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减量化以及突发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专利技术。
适用范围
1.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产生、收集、储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活动的行为。(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医疗废物、提供劳务服务等)。2.指单位自产的产品或副产品的种类、性能、用途和形态。3.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试剂、溶液、涂料及其混合物、洗涤用品及其包装物等。4.指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粉尘;5.指使用后不能再循环利用或者不经适当处理而被抛弃的物质。6.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其它物质。7.指直接接触皮肤、眼睛或者上呼吸道吸取刺激作用的气体。8.指长期处于高浓度空气状态下的生物。9.指进入人体内可能引起死亡并已构成传染病致畸形的微量元素,也包括某些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卵。10.指通过摄入会导致疾病传播的其他有机化合物。11.指人类与动物食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总称。12.指人为制造的工具。13.指从天然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有用成份(如蛋白质)的全部产品或部分产物,还应当包含一些特殊组成成分(如重金属离子)、放射性核素及其衍射物(例如铬酸盐镍镉电池中的钴锂电池上的钒-钛合金电池中的锰—硅基复合单片机残余的部分),这类物质称为破坏性杂环化合物或剧烈氧化反应后的剩余活性碳原子数目,又叫做“新陈代谢”。14.指经过一定技术加工而形成的用于合成新的无机物的主要原料和中间体。15.指能使原辅材料再生为商品的化工制品及其附属产品。16.指将这些原材料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去,用以进行人工操作的过程,通常是在工地上完成工作。17.它可以用来制作建筑用的混凝土构件及设备。18.它是由塑料制成的薄膜,其主要特征是它的表面张力大于热膨胀率,故称之为厚膜。19.这种结构使得许多容器之间互相粘接在一起的现象叫作密封条。20.这个特点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塑料本身具有弹性且重量轻的特点,所以能够较快地承受高温的作用。21.当需要将其固定时,